青藤产业频道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热门领域
来源: | 作者:超级进化工厂 | 发布时间: 2020-05-08 | 34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一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背景


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、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,已日渐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同时,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。


      【政策背景】


发展数字经济,对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,实现高质量发展,意义重大,机遇难得。


党的十九大以来,国家领导人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,对“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,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,加快建设数字中国”等工作做出重大战略部署。


2018年11月在G20阿根廷峰会上,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,要鼓励创新,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


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,深化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,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,壮大数字经济。


      【趋势背景】


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、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,已日渐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
1、到2025年,全球经济总值的50%将来自于数字经济;

2、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强势崛起;

3、数字经济是创业创新的热点领域;

4、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;

5、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改善民生、增进社会福祉作用巨大;

6、数字经济有效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;



二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



1、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


 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.3万亿元,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,达到34.8%,占比同比提升1.9个百分点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,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,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,2018年数字经济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.9%,贡献率同比提升12.9个百分点,超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,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。

2、我国数字经济增速保持高位运行


2003-2018年,我国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,并且自2011年以来,数字经济与GDP增速差距有扩大趋势,按照可比口径,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长20.9%,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约11.2个百分点。未来,伴随着数字技术创新,并加速向传统产业融合渗透,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愈发凸显。


3、我国数字经济结构持续优化


2018年我国: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6.4万亿元,在GDP中占比达到7.1%,在数字经济中占比为20.5%。


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继续占据主导位置,2018年产业数字化部分规模为24.9万亿元,同比名义增长23.1%,产业数字化部分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49%提升至2018年的79.5%,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7%提升至2018年的27.6%,产业数字化部分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86.4%。

在数字经济中,产业数字化部分占比高于数字产业化部分占比,表明我国数字技术、产品、服务正在加速向各行各业融合渗透,对其他产业产出增长和效率提升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。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增长主引擎,数字经济内部结构优化。

      

4、各行业数字化快速发展


我国各行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,表现出三产优于二产、二产优于一产的特征。2018年,服务业、工业、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5.9%、18.3%和7.3%。工业数字化加快增长,农业、服务业数字经济增速保持稳定。2018年,工业数字经济比重的提升幅度高于去年0.7个百分点,农业、服务业提升幅度较去年增长约为0.3个百分点。


1)服务业数字化持续领先


2018年,服务业数字经济比重为35.9%,较去年提升3.28个百分点,显著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。


2018年服务业典型行业数字经济比重排序、行业、数字经济比重:(1)保险56.4%;(2)广播、电视、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55.5%;(3)资本市场服务48.7%;(4)货币金融和其他金融服务48.6%;(5)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6.0%;(6)专业技术服务44.6%;(7)邮政42.7%;(8)教育40.0%;(9)社会保障39.1%;(10)租赁35.5%。


 2)工业数字化持续加速推进


2018年,工业数字经济比重为18.3%,介于服务业和农业之间,较去年提升1.09个百分点。工业互联网取得重要突破;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推进;5G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应用爆发在即。


3)农业数字化相对滞后


2018年,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比重平均值仅为7.3%,较上年提升0.72个百分点,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仍较低,大大低于全行业数字化平均水平,农业数字化发展潜力仍然很大。


农业数字化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、渔、农、畜,比重最高的林产品行业数字经济比重仍不足13%,远低于服务业和工业平均水平,比重最低的畜牧产品数字经济比重不足5%,低于绝大多数服务业和工业行业,农业数字化转型仍相对滞后,存在较大提升空间。


 5、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活力正在不断释放


首先,信息消费引领消费转型升级;其次,数字经济领域投资激发有效投资活力;最后,数字贸易改变世界贸易格局。


信息消费引领消费转型升级


近年来,随着国家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和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演进升级,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日益广泛,孕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,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消费空间。


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加快提升,新一代智能硬件变革推动联网设备边界从传统的PC、手机和电视等信息通信设备向可穿戴、汽车等一般物品广泛延伸。


信息服务应用持续升级,“互联网+”在生产生活领域全面推进,渗透路径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、第一产业逆向渗透,从消费互联网快速向产业互联网拓展。


数字经济领域投资激发有效投资活力


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包含了所有与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关的投资活动,是能够带来较高产出效益的有效投资,对推动技术进步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。


数字技术投资前景广阔,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的背景下,高性能计算、量子通信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需求旺盛,在技术研发、应用发展等方面都具备极强的投资需求。


产业数字化转型投资潜力巨大,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,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主战场。


新模式新业态投资空前活跃,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,交通、零售、视频、教育、医疗等行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,并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焦点。


数字贸易改变世界贸易格局


据统计数据显示,全球已有超过12%的跨境货物贸易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,服务贸易中有50%以上已经实现数字化。数字贸易发展加快重塑全球贸易形态。


数字贸易传输渠道逐步打通,伴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,主要国家网络覆盖率显著提升、网络传输速度持续加快、网络资费明显降低。


数字贸易交易体系初步形成,近年来,电子商务市场环境日趋成熟,移动电商、跨境电商发展迅速,越来越多的商品流通环节从线下转到线上,极大地提升了交易效率,丰富了可交易品类。


数字贸易供给不断优化,数字产品和服务产业发展壮大,除了图书、影音、软件外,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服务逐步成熟,加快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程。


数字贸易需求强劲,传统产业迎来数字化转型浪潮,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,大量使用由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数字服务,从而更加专注于研发、生产、制造环节本身。

      

 6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


数字经济发展在取得不菲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,一是数字化基础薄弱,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;二是平台支撑不足,龙头企业缺乏,核心能力薄弱,生态相对滞后;三是安全隐患突出,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从虚拟网络空间向现实物理世界蔓延扩散;四是产业环境有待优化,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利用、数据非法跨境流动等风险不断增大,各类恶性事件频发。


数字化基础薄弱


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,广大中小企业仍处于2.0阶段。工业网络标准、技术、产业基本被外商掌控,且标准众多、互通性差,高端工业传感器、工业控制系统、关键工业软件等基本被国外垄断。全球工业现场总线、工业以太网标准协议全部由少数国外企业掌握,95%以上的工业以太网网络设备市场由国外垄断。工业控制领域95%以上的高端PLC市场、50%以上的高端DCS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。国外企业CAD、CAE、PLM等高端工业软件占据了国内航天、航空、汽车等行业90%的市场。


平台支撑不足


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体经济全要素连接枢纽、资源配置中心和智能制造大脑。2015年以来,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,目前已超过150个。国际巨头在工业技术、产品、经验和数据等基础上,打造“国际品牌高端产品先进平台”的立体新优势。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起步较晚,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,平台商业成熟度存在一定差距,龙头企业缺乏,核心能力薄弱,生态相对滞后。


安全隐患突出


线上线下融合,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从虚拟网络空间向现实物理世界蔓延扩散。


公共互联网病毒、木马、高级持续性攻击等网络威胁向制造、金融、交通、能源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传导渗透,一旦遭受网络攻击,可能引发重大网络安全事件,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。此外,生产装备由机械化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演进,并将大量接入工业互联网,会带来新型安全风险,这些设备不仅是网络攻击的对象,一旦被控制,会成为攻击源发动网络攻击,破坏力将被指数级放大。


2016年美国发生大规模断网事件,就是黑客利用僵尸网络控制了大量摄像头、打印机等联网设备发动网络攻击。


环境有待优化


      以平台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新业态,给传统政府监管模式带来新挑战。


      不规范经营问题凸显。平台经济开创了“人人即商家、人人即媒体”的新时代,由于准入门槛低,经营者良莠不齐,网络售假等不规范经营现象时有发生,侵犯消费者权益。


      数据保护风险加大。互联网平台汇聚海量用户数据,数据价值不断提升,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利用、数据非法跨境流动等风险不断增大,各类恶性事件频发。



三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机遇


数字经济包括资源型数字经济、技术型数字经济、融合型数字经济和服务型数字经济四类,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平台经济、共享经济、智能经济,发展数字经济产业要遵循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律,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展数字经济。


      一是构建“数据驱动力”,建设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平台,以政府引导引进技术厂商搭建智慧城市平台、大数据平台等。比如数字福建产业园以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作为启动项目,一期“政务云”平台已完成143个省直部门600多项业务整合迁移;“商务云”平台已有国家东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、国家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应用试点陆续入驻。


      二是引进平台经济体落地经营,打造数字经济“生态群落”,推动服务型数字经济升级。近两年,贵州积极推动大数据战略,以应用为中心,吸引了惠普、微软、阿里巴巴创新中心、百度、腾讯等大数据行业的领军企业,涌现出数据铁笼、智慧法院、社会和云、云上贵州APP等一批大数据应用模式。


      三是发力产业应用创新,跨界整合区域产业资源,打造智能制造服务平台、智慧生活服务平台,推进融合型数字经济发展。比如佛山以“互联网+智能制造”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,以“互联网+”专题产业园区或孵化器,孵化培育“互联网+”创新型企业,支持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实现跨界融合。



四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热门领域



数字经济热点领域一:IDC业务(包括托管业务、CDN业务及公共云IaaS/PaaS业务)。


      2018年全球IDC业务市场(包括托管业务、CDN业务及公共云IaaS/PaaS业务)整体规模达到6253.1亿元人民币,较2017年增长23.6%;根据公开数据统计,公共云市场增速接近30%,是拉动整体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。


      2018年,中国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,同比增长29.8%,增速放缓2.6个百分点,较2017年增长超过280亿元。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由IDC服务商收入共同组成,其中,主机托管/租赁业务占据最大收入占比,超过40%。在中国IDC业务市场行业结构中,网络视频行业结构占比超过20%,电子商务行业结构占比居第二位,电子商务行业在业务下沉和业务出海的双重带动下,IDC业务需求增长明显。


      截至2018年,共有97家企业获得工信部颁发的CDN牌照。然而,仅有7家企业允许在全国范围经营,分别是:中国联通、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、网宿、阿里云、腾讯云、蓝汛。

  

数字经济热点领域二:工业互联网/数字车间


      工业互联网可以把实体、信息、业务流程和人员连接起来,通过数据分析,优化决策,推动生产和运营智能化,实现对装备和资源的高度优化,给数字化经济时代赋予创新能力。


      根据《中国通信产业报》评选的2017-2018年度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50佳榜单显示:海尔的COS-MOPlat平台,聚集了3.2亿用户和390万家企业,实现了跨行业、跨领域的扩展与服务,已经成为企业追求创新驱动高质量增长的典型代表。


      同时排名前十的还有航天云网、树根互联、浪潮集团、用友网络、东方国信、徐工信息、华为以及海创高科等。


      详情参考格物进化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专题——产业互联网行业研究。

      

数字经济热点领域三:大数据/人工智能/云计算


      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推测达到5405亿元,较2017年的4700亿元增长15%,2019年有望达到6216亿元,并且未来几年将保持10—15%的发展增速。


      2018年,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339亿元,同比增长52.8%,我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9.41%增长至12.56%,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力量。

  

      2018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测算达到907.1亿元,增速31.1%,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测算达到382.5亿元,增速44.4%。


2018年私有云市场规模测算为524.6亿元,增速22.9%,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,到2021年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。


数字经济热点领域四:物联网


      2018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.2万亿元,随着5G商用技术的逐渐成熟,将推动物联网产业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,其中以下细分领域增长表现突出:生产性物联网应用将成为主战场;消费性物联网应用热点领域增长迅猛;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全面升温;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;规模应用渗透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;物联网安全、治理等重要性不断凸显。


内容来源:超级进化工厂权归原创者所有。

版权申明:除非无法确认,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,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,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。谢谢!